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新时代艺术家 > 第29章 崩溃的陆川

第29章 崩溃的陆川(3 / 5)

片逐渐凋零,严肃历史也随之埋葬。

  这一世,有关方面提前遭遇了舆论冲击。

  《王的盛宴》因为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一部接着一部的大卖找不到借口,《1937》票房一路走高,导致《南京!南京!》旧账也被翻了出来。

  《1937》和《1942》只能说是“严肃历史”大类,与《南京!南京!》则是同一题材。

  观众考证起来,更是卖力。

  何况后面还有沈三通的一双黑手引导。

  两部电影的历史观与叙事,差异明显。

  《1937》强调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主体性,通过底层人民的自救与组织化抗争,传递人民是历史推动者的信念,将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觉醒,最终落脚于团结与自强才能抵御外侮的积极结论。

  对侵略者的态度,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日寇被塑造为高度组织化的暴力机器,其暴行具有系统性与非人性化特征,避免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共情,强化民族对立的尖锐性。

  对侵略暴行的呈现方式克制,但也直白,直接展现日寇系统性屠杀,集体处决、孕妇剖腹。

  服务于人民创造历史,服务于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凝聚力量。

  而《南京!南京!》说好听点,叫做试图打破单一叙事。

  通过中日双方视角,中国士兵、日本士兵角川、国际人士,展现战争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异化。

  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挣扎,角川的自省、拉贝的无力感,而非明确的民族主义叙事。

  说难听点,导演屁股坐在了日本身上。

  很会为日本着想,聚焦侵略者心理,一步跨越到了历史虚无主义。

  不厌其烦的描写角川内心的厌恶与挣扎。

  导演客观上给日寇洗了。

  将日寇塑造成个人厌恶暴行,只是受军国主义裹挟,弱化、模糊了历史罪责,解构了严肃性,削弱了对侵略本质的批判力度。

  陷入了侵略者视角,嘴上是尝试探讨侵略者的人性维度,实际上通过深入角川的矛盾心理,悄无声息,帮对方甩了锅。

  和活跃在中国舆论场上的某些力量,有相似之处。

  提到日寇侵略,便截取重要人物的一些片段。

  平时一点不信,也一点不支持,在这时候,忽然信了。

  叙事角度的对比更是惨烈。

  《1937》在建构,而《南京!南京!》则是拆解。

  《1937》以微观视角切入,事无巨细的刻画印刷工兄弟的求生细节,叙事主线清晰明了。

  哪怕是吹艺术手法,《1937》使用了魔幻叙事,比文艺逼强太多,充满历史寓言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