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地分南北、文分两岸,但人心呢?(3 / 4)
文化是台岛方面逐渐占据上风,尤其是沪上来的文化精英几乎是‘一统江湖’。那时候最流行的歌曲是国语歌,最流行的电影是国语电影,粤语片、粤语歌被认为是不入流的。
那时候谈恋爱,小伙子约女孩子看电影,都是要看国语片,要不然就是看黄梅调,没有人看粤语片。
我清楚的记得在1950年代的时候,香港的电影院还能看到不少粤语片。但是后来国语片就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到了1972年到达顶峰,全年竟然没有一部粤语片投产。香港的传统粤语片也彻底完蛋了。”
张潮问道:“这些历史太古老了,我完全不了解,我小时候看的港片,多是80年代后拍的——后来呢?”
刘以鬯道:“但是待到70年代以后就不一样,走‘群众路线’的文化精英们崛起了,尤其在流行文化方面,用金庸、倪匡的小说,许冠杰的粤语歌、粤语片,彻底翻盘了台岛背景的文化精英。
这些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块土地上普通市民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并且重新打造了一个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文化认同共识。最后就连台岛背景的文化人,也不得不跟随这股潮流。
等到中英谈判完成,台岛方面的局势也有了重大变化。首先就是承认失败,从政府预算里停掉了对香港台岛背景的文化人、影视公司的金钱补贴。所以80年代末期以后,香港的文化格局就全部倒向了内地。
当然,我这里讲的只是大致的脉络,实际上的情况复杂很多,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抗,大家也会合作赚钱,所以经常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分不清的。
不过总体上要承认,内地背景的文化人更有出息一些,在资源很匮乏、开局很不利的情况下,把事业做成了。台岛背景的文化人拿着大把的资源和补助,高高在上,最后重复了当年命运。”
张潮一时之间不知该感慨,还是该追问,沉默良久以后对刘以鬯说道:“所以其实香港作家和文化人本土意识的觉醒,也有着这些外来因素的作用。”
刘以鬯点点头道:“那当然,而且这是必然的。没有一个经济这么发达、市民受教育程度这么高、文化活动这么发达的地区,会一直被外来文化所左右。它产生的二代、三代文化人,一定会把目光投注在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上。
这一定会催生本土意识的觉醒。从西西的《我城》开始,这就是一股不可能逆的潮流了。
但是本土意识一旦觉醒,你就没有办法控制它的走向。有些人会注重其融合性,有些人会注重其独立性,有些人会注重其超越性——其实都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