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67章 揪出一个素质教育的叛徒

第267章 揪出一个素质教育的叛徒(1 / 6)

张潮投给《中国读书报》的文章《致“石岸”的一封信》以最快速度被刊发了,在这封公开信中,张潮不仅对“石岸”长文中的观点表示赞同,还是赞扬了他研究“80后”作家群展现出的广阔学术视野。公开信中写道: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是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但是却为我们揭示了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文学批评永远不可能完全客观,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评论,本身就是所评论的对象与评论的标准的同时呈现。】

  【文学批评的对象有一个渐次展开的过程,所以标准也有一个自我展示进而自我修正的过程。这意味着,尽管我们追求客观性,但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因为每个批评家的知识背景、文化视野和个人经验都不同。】

  【相对主义把文学史降为一系列散乱的、不连续的残篇断简,割裂了文学批评的整体性和绵延性评价标准;而大部分的绝对主义论调,不是仅仅为了趋奉即将消逝的当代风尚,就是设定一些抽象的、非文学的理想,导致批评标准的僵化和一劳永逸】

  【“石岸”很好地平衡了文学批评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掉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也没有掉入绝对主义的陷阱。他强调学术研究应有历史感,文学评论应有现实感,两者应各有明确的领域、方法和聚焦,但在根本上,又统一于扎根现实的问题意识。】

  【这种观点既避免了相对主义所导致的无标准和无原则的批评,也避免了绝对主义那种忽视个体差异和历史背景的单一视角。】

  ……

  “张潮这小子转性了?”于华正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学生们已经放假了,老师们还得再上几天班。燕师大不是中小学,不可能一放假学校就空了。

  得益于张潮这一届“作家班”的成功,这一届燕师大的“作家班”人员达到了20人,除了鲁院高研班固定委培的学员外,有一半都是通过考试录取的。

  这一半学生,年龄基本都在30岁以下,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学的也不都是中文专业,甚至都算不上专业作家,只是发表过一些作品的兼职作家。

  但是于华认为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作家班”为文学造血的初衷。

  像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叫做“陆原”的学生送过来的。陆原毕业于人大,原本是学经济的,外语极好,甚至可以做文学翻译。他没买上回南宁的票,就先在学校再住一阵,这天看到报纸就兴冲冲地带上来找于华了。

  陆原听到于华这么评价张潮,不禁笑道:“我也觉得和张潮的性格大不相同。他原来不是非常抗拒被称为‘80后’作家吗?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