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我们上学的路(3 / 6)
上个月在什雷村的村委会,十多家出版社“厮杀”过后,最后留下的就是这三家。
其中春风社拿到的是完整小说版,书名是《逐星者》。
21世纪社拿到的是童话故事版,书名是《放逐流星的孩子》。
花城社拿到的是少年冒险版,书名是《少年·流星》。
张潮这次连书名都没有干预,让出版社自己定去。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眼前正在发布的照片上。
来发布会的记者们,一开始注意全放在张潮这次奇特的创作方式上——他怎么能在一部小说的篇幅内,容纳进题材、风格截然不同的两部“衍生品”。
这种创作手法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绝对是开了小说创作的先河。
但是张潮偏偏没有回答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是在巨大的银幕上放映起了一张张什雷村孩子上学之路的照片,一共有10张,最后顶定格在“红蓝彩笔”点缀于山间、无数条小路汇进山凹间的小学这幅画面。
记者们“嗡嗡”地讨论了一下,才安静下来,继续听张潮往下说。
张潮道:“大家知道,过年前,我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纷争当中。一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携着他的爱女,与我有一番口舌。
这次纷争的起点,是那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很喜欢夸日本的孩子多能吃苦、多能走路。而我恰巧在贵州的什雷村住了两个多月,我知道那里的孩子上学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
张潮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照片道:“什雷村的孩子每天要走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才能到就读的小学,所以他们每天早上最晚6点就要出发;晚上6点甚至7点才能到家。
——哦,多说一句,照片里的孩子叫韦恩泽,就是他刺激我创作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部很特殊的作品——能参加夏令营的都是城里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家境都很好。
他们当然可以代表一部分的中国青少年,但远远不是全部。中国还有很多少年、很多儿童,每天要背着重重的书包、走很远的山路,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学习。
这已经是21世纪了,相信在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这种情况更加普遍。请问这些少年儿童,是‘小皇帝’吗?是‘垮掉的一代’吗?他们是不能吃苦,还是骄奢淫逸?
在那位‘专家’笔下‘无所不能’的日本小学生,哪一个能像照片里的韦恩泽一样,每天花2个小时,下悬崖、趟大河、走绝壁,为的就是能在学校里学得改变命运的那些知识?”
一连串的问题,让整个放映厅的人都沉默下来,大家看着大银幕上的照片,眼里露出了深思的神色。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