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百年孤独》的开头,真的好?(3 / 7)
。
其次就是这部作品出版在“张白之争”以后,张潮和国内的文学批评界几乎完全决裂,批评界对他的新作进行了“冷处理”,王震旭搜索不到有价值的研究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今天他对张潮的恭敬,一方面是“迫于”导师饭塚荣教授,另一方面,其实在内心已经隐隐被张潮折服了。所以内心倒也算不上特别不舒服。
办公室里其他等着上课的老师,看到张潮坐下来以后,王震旭仍然恭恭敬敬地站着,不免有些吃惊。
张潮没有客气,没有让王震旭坐下来——这反而是为他好,免得饭塚荣看到以后觉得是王震旭无礼——直接问道:“小说看完了吗?有没有疑问?”
王震旭闻言立刻道:“有!”然后将手里的笔记本在张潮面前摊开,上面用不甚工整的中文写了几个问题,张潮仔细看了一下,主要是小说中关于中国90年代的风物、习俗、特有名词的疑问。
王震旭80年代初生人,小学没毕业就跟着父亲去日本了,恰好错过了90年代这个“漫长的季节”,完全无法理解主人公“程队长”面对的那个飞速改变的社会是怎样的。
所以也就很难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他的失落、迷茫、无助、愤怒、委屈、纠结……
看来王震旭是用心了!
张潮此时也放下成见,开始耐心地解释起来。译者在“空想”状态下翻译作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有时候甚至会把翻译变成一种“再创作”。
当然这种“再创作”,有时会产生一些“误会之美”,例如把《冰与火之歌》的名句“winter is coming”翻译成“凛冬将至”,加戏了,但效果一流。
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会让人哭笑不得。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日文原著,是以反“日本传统”的简洁明了、口语化而广受日本年轻读者的喜爱;
国内的经典译本,却完全抹杀了村上的这种风格,用一种生涩的旧白话来做翻译媒介,例如“委实令人不快”“玩了一大天”等。
甚至在翻译《挪威的森林》时,把「小林绿」(绿),直接改成了「绿子」,更是一种委实令人不快的行为了。
这其中的一大原因,当然是由于译者与作者缺乏充分的沟通。
王震旭能意识到自己在时代认知上的局限,并“勇敢”地提出来,足见其想要翻译好这部作品的心理。
但是张潮没有想到,王震旭的这份认真,还存了一点小心思——
既然中国国内的文学批评界还没有认识到《刑警荣耀》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巨大价值的话,那就由自己第一个提出来……
两人讨论了小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