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因人设奖(3 / 6)
和主题,抑制了文学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权力结构通过奖项的设立和评选机制,对文学创作和评价施加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学场的权力关系和资本分配。」
「我们国内的文学奖项缺乏国际影响力,不仅是因为过去我们的国力不强,更因为价值观的单一,和对商业运作的排斥。」
「我们过分地重视文学奖所谓的“公平性”,实际上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由人投票产生的奖项是没有争议的。害怕有争议是一种病!」
……
第二天,就有媒体报道出炉了——《不满国内文学奖潜规则,张潮或将退出奖项评选》。
这层窗户纸不捅破还好,捅破了大家才发觉:嘿,张潮出道3年多了,有影响力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竟然就拿了一个“庄重文文学奖”!
这个“庄重文文学奖”在业内的分量还挺重的,属于中青年作家梦寐以求的奖项,但是普通读者不认啊!庄重文是谁?哪个大作家吗?有鲁迅、茅盾、老舍出名吗?
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
远在燕京的作协诸位看到以后人都麻了。
这边领导刚开完会,张潮那边就闹这出——这是高级版的“会哭的娃娃有奶吃”吗?
但作协诸位也苦啊,因为掰着指头算国内的有分量的文学奖,张潮是四六不靠:
茅盾文学奖,4年一届,颁奖要要再等2年,而且张潮的年龄显然不太合适,和不太可能获奖。
鲁迅文学奖,2年一届单奖,4年一届大奖,设有中篇小说奖,张潮倒是合适,但也得等到年底。
老舍文学奖,2到3年一届,但是只奖励给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燕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张潮显然不符合条件。
人民文学奖,1年一届,只颁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的作品,张潮倒是发过一个长中篇《悬崖》,却是和权勇先合作的,权勇先的名字更在张潮前面。
本来前几年有个「冯牧文学奖」,设有青年批评家、文学新人和军旅文学三个奖项,张潮评上「文学新人」奖肯定够条件。
但是「冯牧文学奖」在2000、2001、2002连续举办三届以后就停办了。
至于其他由杂志或者地方文联、作协举办的文学奖项,更是因为文学的衰落,经常颁了奖连一篇像样的报道都找不到。
“青黄不接啊,青黄不接啊!”副主席陈建工感叹道。
大家在这里“肆无忌惮”地以张潮为焦点,讨论适合青年作家的、有分量的文学奖项,却丝毫没有私相授受之感。
只因为从“青年作家”或者“文学新人”标准出发,张潮获得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