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你恨的究竟是祖国……还是母亲?(3 / 6)
道:“这个问题,属于我个人的隐私。或者,我应该问你一个问题,《消失的爱人》是一个美国故事,你为什么用中文表达。”
张潮笑道:“因为我英文太差了啊!而且即使我的英文书面表达好到像你这样,我也会选择用中文写,哪怕它是个美国故事。
在我的概念里,文学中至为准确、深刻的表达,唯有用母语才能做到。一门在思维成型之后学习的语言,无论学得多好,都很难触及它的本质。”
黎翊云不服气地道:“即使不能触及本质,作为全世界通用语言里单词最丰富的一门,只使用其中的常见词汇,也足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张潮“呵呵”一笑,然后道:“比如说「王阿姨一边用手在我脑袋边比划出一支枪,一边教育我:如果你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有一天就成了罪犯。砰,你就完蛋!」?”
这段用的是中文。
黎翊云听完张潮所言,脸色变得煞白。这是2003年,她在《纽约客》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那与我何干?》里的内容。
整篇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以极其酷烈、直白的描写,铺成了几段“我”在特殊时代经历的暴力事件。
其中张潮念的这一段,是“我”在幼儿园时围观枪毙犯人时,幼儿园的一位“王阿姨”在“我”耳边说出一段毛骨悚然的话语的情节。
黎翊云略带颤抖地问道:“我没有授权任何人把这篇小说翻译成中文。”
张潮笑着解释道:“我只是请我的翻译做了点对话的准备工作而已,并没想要盗版你的作品——这段话我印象深刻,就背了下来。
不知道她翻译得准确吗?”
黎翊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喃喃道:“太野蛮了!太粗鲁!……”
张潮无奈道:“我说了,我们没想出版你的小说。作为对话的双方,我有义务了解你的作品。我的英文水平不够,看翻译是再正常不过的。”
黎翊云听完以后沉默了一会儿,才道:“这段描写,有什么问题吗?”
张潮道:“我很难想象在中文语境下,一个幼儿园的阿姨会对一个小孩子说一句这么‘不自然’的话——哪怕她被你设置得就这么专制、野蛮和无知,她说话的语序、语调也不该是这样的。
你在用非母语的英文写一个中国故事时,显然在表达上失控了。在我读来,她不像是一个中国的幼儿园阿姨,而更像是,而更像是……”
黎翊云道:“像是什么?”
张潮略思考了下,才道:“更像是19世纪英国或者美国的孤儿院、修道院里的教习嬷嬷,就是在狄更斯、马克·吐温小说里经常出现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