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36章 圣旨到!

第336章 圣旨到!(3 / 5)

潮在《逐星者》中构建的“三重文本架构”,本质上是对线性叙事传统的彻底解构。通过将同一叙事内核嵌入童话、现实传奇与实验文本三种模态,作者实现了罗兰·巴特所谓“可写文本”的理想形态——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被迫在“童话版《放逐流星的孩子》”的隐喻系统、“现实版《少年·流星》”的乡土肌理与“完整版《逐星者》”的元叙事迷宫中,主动参与意义的生产。」

  「这种“支流-干流”的循环叙事模式,呼应了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时间哲学,但更具在地性:巫师傩舞的仪式化场景,既是叙事的离心力(催生变婆传说、萤火虫隐喻等支线),又是向心力(通过火堆与鼓声将碎片化叙事收束于集体无意识)。」

  张潮对这篇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写作“少年·流星”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确实引入了罗兰·巴特的“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

  前者指顺从传统代码和可理解性模式的作品。后者指实验性作品,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阅读这类作品,只能在阅读的时候去写作这些文本。

  但这种技巧的形成,并不是张潮故弄玄虚,或者故意炫技,而真是在与什雷村的孩子一天天的交流当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要想解开张潮创作这部小说的“谜团”,本质上要把“作者中心”这种传统思想在评价过程中抛弃或者消解,绝不能把心思放在复原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就像这个故事,张潮虽然是“主创人”,但整个创作过程却参考了许多孩子的意见。

  所以张潮是在为读者提供那些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角色,而不是把自己预设的人性灌输给读者。

  在这个过程里,张潮为读者提供了三个完整的故事,却又自己把解构这三个故事的手术刀,亲手递给了读者。

  但在罗兰·巴特的「“可写”文本」近乎于一种理想化的创作概念,虽然已经提出半个世纪了,但是并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与之契合或者对应。

  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可能是最接近的作品,只不过他用的是「语言」的无限可能性,通过在叙述里混合使用大量不同语言、变体词组、缩写词组、自造词、隐喻词……让读者不断参与作品语义的构建。

  但是这种书写作品的方式也构筑了极高的阅读门槛,只有像作者一样通晓多种语言,还要有通晓古今的渊博知识,才有可能从阅读中得到这种构建的快乐。

  以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译本的注释部分成为了某种奇观——它比原文占据了更大篇幅,简直像是某篇引用过甚的学术论文。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