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圣旨到!(5 / 5)
技巧我当然都懂,也都用过。但在这部作品里,它们就是韦小亮翻山时走过的岔道口,哪个孩子不会在野地里迷几次路呢?”
现场的众人发出了一阵轻笑。相比于大家的解读,张潮的自我解说显得十分轻巧。
“那时候在什雷村,我蹲在火塘边给他们讲故事,十几个孩子围着我七嘴八舌:‘梁小阳被萤火虫带进山洞吧!’‘变婆的指甲该是红色的,像血!’在火光下,他们的眼睛比冬天的星星还亮。我突然明白,这个故事不能刻在石碑上,是村口那棵老树——风往哪吹,枝叶就往哪摆。”
这是大家第一次听张潮亲身讲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因此都听得十分认真。虽然开场的时候,张潮就做过一番介绍了,但那一听就是客套话,远不如现在有价值。
张潮喝了口水,继续道:“至于三个版本嘛……当年我老师改我的作文,总说‘结尾要像秤砣压住筐’。但是我在什雷村住久了,也经常帮忙他们挑挑担子,发现前筐装苞谷后筐装柴禾,走得稳当就行,哪里需要秤砣?
讲故事嘛,能让人在寒冬腊月围住火塘,听你说完以后就去困觉就行,没必要赋予它那么多意义。”
这段话说得大家都有点尴尬,毕竟刚刚就是他们在不断赋予张潮这部作品以意义。
张潮又讲了一些写作过程里的细节:“后来交到出版社的手稿,其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涂抹的草稿本。编辑老师们拆解出的三个版本,就像把一条溪水分装进三个瓦罐——有人喝到清甜,有人尝出土腥味,但溪水自己,还在山里继续流。”
最后他总结道:“说到底,我就是个写字的,这是门手艺,和剃头、劁猪、补鞋、开拖拉机一样,我就是个手艺人。
写书也和放牛差不多。你把牛群赶上山坡,哪头犊子去啃紫云英,哪头老牛爱蹭痒痒树,都是它们自己乐意的。我能做的,就是把鞭子换成竹笛,吹支小调让牛儿们走得自在些。”
……
研讨会终于在张潮的“不断努力”下,比预定时间早了1个小时结束,毕竟像他这么不爱听赞美的作者不太多见。
等人散尽,张潮才逮到机会悄悄问邹光明道:“邹院长,到底什么情况?怎么突然对我这部作品感兴趣了。”
邹光明诧异道:“于华没告诉你吗?”
张潮摇摇头。
邹光明这才解释道:“下个月马悦然访问中国,他指名要见一见你,并且说你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天才!他最近读的作品,就是你的《逐星者》。”
张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位爷“下圣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