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42章 送日本文学一面镜子

第342章 送日本文学一面镜子(3 / 5)

这种文学概念都没有,紫式部也不是怀着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态度进行创作的,‘物语’可能更接近‘传说’或者‘故事’的含义。

  当它被定义为‘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的那一刻,作者本人的许多意图和作品本身具备的许多审美都被抹杀了——它再也回不到未被定义前的状态了。它永远只能作为欧洲文学视角下‘novel(小说)’的一个子集。

  就像今天,我们把‘话本’‘演义’‘平话’‘说话’‘拟话本’‘诸宫调’……都粗糙地命名为‘中国古代小说’一样,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在英语文学中,却还保留了‘Novel’‘Fiction’‘Story’‘Narrative’……等复杂的分类。

  所以这种现代性的思维模具本身是一种文化殖民:既是对西方现代性的笨拙模仿,又是对本土传统的暴力重塑。但即使是夏目漱石这样的文豪也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即使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中国文学,也存在这样的焦虑,所以我才说这是一面镜子。这一次访问日本,其实更多是想通过交流,找到「现代性」在本国社会发展中的原始萌发。它可能不在书店的纯文学书架上,也不在精英作家的笔尖上,而在我们意识不到的角落里。”

  孙良一记录的笔触越来越凝重,如果说之前他和张潮还是“各怀鬼胎”的话,此刻他已经完全被张潮表达的观念所吸引。

  张潮的理念实在太宏伟了,这些话仿佛不应该从眼前这个20多岁的青年人嘴里说出来。

  良久,他终于问出了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你也说这个问题日本的研究者很早就意识到了,但是至今也无法摆脱这种束缚。

  会不会这就是一种宿命,曾经的弱者永远无法抹去强者在其身上留下的痕迹——就像中国文化对东亚的影响一样,日本与韩国的本国文字,永远需要汉字作为构成的基础。”

  张潮有些意外地看向眼前的中年油腻男人,不过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孙良一对张潮的采访就在双方都不太满意的状态下结束了。

  张潮不满意,是孙良一实在太怂了,没有起到一个“反派”应有的作用,只勉强给这场活动打了一剂舆论的预防针,主要还是由自己完成了对访日之旅的价值锚定。

  孙良一也不满意,他原本只是想要蹭一波热度,顺便看看能不能从张潮那里捞点什么独家新闻,结果却被张潮三言两语给架到了尴尬的位置上,进退两难。

  虽然张潮最后的陈述,让他这个老油子也颇有感触,但是回家之后他就犯了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