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给读者的伤口撒把盐吧(2 / 5)
、频繁的变动,让存在感、归属感被轻易地剥夺了。
这就是为什么多年后,陈奕迅那首早在2005年就发行的歌曲《浮夸》突然爆火,并被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而不单纯是他那“浮夸”的演唱。
正如歌词所说:
【有人问我/我就会讲/但是无人来/我期待到无奈/有话要讲/得不到装载/我的心情犹像樽盖等被揭开/嘴巴却在养青苔/人潮内愈文静/愈变得不受理睬……】
所以许立志的诗歌看似只是在宣泄自己或者流水线工人这个群体的痛苦,但同样击中了许多人的内心。
第一遍读到【每当我打开窗户或者柴门/我都像一位死者/把棺材盖,缓缓推开。】时,这些《青春派·非虚构》的读者,可能还抱有一种猎奇者的心态,试图从被许立志的诗歌撬开的缝隙里,窥探一群被普遍视为“失败者”的年轻人的生活。
但是读到第二首、第三首、第四首……的时候,这些读者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揪住了。
他们被诗歌锋利的语言割伤了。
一句诗,就是一道伤口。
当读到【今天的劳动不要太重/时间不要太长/否则,跨出这道门槛/至少需要一百年的勇气】时,一位在燕京刚刚工作两年的白领合上杂志。
他望向自己租的小出租屋的窗户,那里看不到天上的月亮,只能看到别人家抽油烟机的排烟口。
这时已经快晚上11点了,而他半个小前才到家。除了在公司加班的因素外,还有漫长的通勤距离。随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富丽堂皇,人们对交通距离的忍耐程度就越高。
现在的这间小屋子要花掉他3分之1的收入来支付租金;即使如此,他还要花12分之1的生命在通勤往返的路上。就这样,同事们还表示羡慕——因为他们有人住得更远。
许立志的诗歌忽然让他觉得自己其实和这位诗人的日常生活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一个在打螺丝,一个在做报表。
可是这样被绑在两点一线间的生活,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而读到【我只盼望每月十号那张灰色的薪资单/赐我以迟到的安慰/为此我必须磨去棱角,磨去语言/拒绝旷工,拒绝病假,拒绝事假/拒绝迟到,拒绝早退……】时,一个在重点中学工作的老师兼班主任合上了杂志。
她看了看自己的书桌,上面堆满了了作业、教案、工作总结、班会方案、家校联系记录……
身边的丈夫已经睡熟了,发出微微的鼾声;她只能点一盏不明不暗的孤灯,就连给学生打勾都不敢太用力。外屋则是婆婆带着孩子在睡觉。
她想到了“太阳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