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1 / 5)
“最近有‘可疑’的稿件,一律转到我的邮箱里来!”王占军郑重地对编辑们交代道。
作为《十月》杂志的主编,要说对最近的《收获》和《当代》不眼红,那是违心话。毕竟在纯文学没落的今天,一期杂志能卖上六七十万册,顶得上一年的销量,可以帮社里解决不少问题。
比如杂志里的广告。
这几年愿意在文学期刊上打广告的产品和商家越来越少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关系户,一年也花不了人家几个钱,就都先放着。
以往还能碰到一些愿意在杂志里面夹印彩页的,现在也基本没有了。
毕竟一期杂志就那么几万份销量,还不如一个市级电视台的观众多,还肯在上面投放广告,真是情怀大于宣传了。
但是有了张潮投稿带来的流量就不同了!
《收获》和《当代》在刊发张潮的小说前都提前联系了广告主,当期杂志都夹了彩页,赚大发了。
杂志社有钱了就能从容地干很多事情,比如组织作家采风、办个新奖项、增发几期副刊……这些都能让杂志社以后约稿变得容易一些。
更关键的是张潮的小说能帮助杂志赢得年轻的读者。
文学固然是信仰,但是主编不仅要给杂志的质量把关,还要想办法提高杂志的销量,这样工作才算合格。
眼下张潮的两篇稿子已经分别投给了《收获》和《当代》,“纯文学四大名旦”里只剩下《花城》与《十月》没有收到他的投稿了,这确实让人有些挠头。
要知道《花城》和张潮之间颇有情分……
“那什么样的稿件算是‘可疑’的?”年轻的编辑徐畅畅问道。
王占军耐心地答道:“像是张潮的小说的,都是‘可疑’的。”
接着他进一步解释道:“很明显,张潮这一系列小说都是对短篇名作的戏仿,借用篇名来写自己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和他对未来的设想有关。
《最后一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来他比较倾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间段的小说作品,所以要格外注意。
大家都说说看,他后面会戏仿哪一篇?”
徐畅畅第一个发言道:“会不会是《羊脂球》?这段时间出现的短篇小说,就数这篇最有名。”
不过她的说法立刻就被别的编辑否定了:“《最后一课》的都德和《羊脂球》的莫泊桑都是法国人,他可能会回避。”
徐畅畅不服气地道:“短篇小说回避莫泊桑?那不等于少了一大堆名篇——《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米隆老爹》……”
王占军听得头疼,连忙摆手阻止道:“别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