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别了,约翰·摩根!(1 / 5)
后面这场闹剧会怎么发展,张潮并不关心,他只知道这个叫做约翰·摩根的美国人应该再也不会出现在中国了。
至于说他会怎么离开,张潮不感兴趣,无非那几种方式,哪一种也轮不到他来插手。
这次来深圳凑这个热闹,主要还是想见见这个“幕后黑手”——见到以后便大失所望了。
还是熟悉的套路,还是熟悉的感觉,只不过人从卡尔森变成了摩根。
离开会场的时候他看见了远离人群,站在角落瑟瑟发抖的蔡达英。
这个刚刚从云端跌下来的“新锐画家”伸长了脖子看向台上的摩根和林楚生,似乎还抱有最后一点希望,希望摩根能翻盘,这样他那幅被拍卖了10万8千元的画才有着落。
可是这件事已经永远不可能发生了。
今晚过后,参加过这场拍卖会的艺术家们,恐怕都要消沉很久才会获得下一次机会。
张潮虽然不同情这个人,但也没有什么好鄙夷的。
搞艺术的就是这么一条“九死一生”的华容道,这种先锋画家的职业通道比他这种写小说的还要窄,绝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
即使是学这些的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但是距离能把他们的作品捧红,还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资产天堑。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真实收入还不如深圳大芬村里的那些油画工匠,一天能刷好几副世界名画,从达·芬奇《蒙娜丽莎》到梵高的《向日葵》,按件计费,衣食无忧。
那里批量生产的油画不仅满足了全世界大部分人使用油画装饰家居的需求,每一幅可以从大芬村收购价的几十元人民币攀升到上百欧元。
所以像约翰·摩根这样的人,几乎就是他们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
能在这样的拍卖会上拍出去一件作品,就意味着有更多画廊愿意向客人推荐自己的画作,也意味着可能结交一些更具消费力的人脉。
这个蔡达英不知道努力了多久,才获得了这个机会。
但还没有等他高兴几分钟,这个机会就在面前灰飞烟灭,甚至给他机会的人也要一并“灰飞烟灭”。
只能说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
在电梯门快要关上的时候,张潮隐约听到约翰·摩根的嘶吼声传了过来,不过用的是英语:“我是美国人!我是美国人!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我要找领事馆!……”
第二天一早,张潮下楼吃了份牛肉肠粉,就跑去报刊亭买了几份报纸,想看看媒体的相关报道。
结果回家一翻,发现虽然有报道,但是用语大多数比较克制,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过于冷静”了,倒是让张潮嘴角挂上了一丝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