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别了,约翰·摩根!(2 / 5)
比如《南国都市报》的报道的标题就有些莫名其妙——《跨国文化交流背后的裂痕》
【近日深圳某慈善拍卖晚宴突发技术故障,一段涉及境外基金会高层的录音被意外公放。录音中多次出现“清扫战场”“舆论风向引导”等耐人寻味的措辞,对话双方对某作家作品的舆论影响力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
据悉,该基金会曾宣称以“扶持青年艺术家“为宗旨,但其近期资助项目却多处涉及舆情分析类课题。现场有本报记者追问基金会是否具备文化咨询资质,发言人仅回应“所有流程符合国际规范”便匆匆离场。】
由于报社的副主编在这件事中牵涉颇深,所以用语隐晦也可以理解。
而《财经报》的报道一样缺乏实质性内容——《非营利机构的蝴蝶效应》
【……维迪尔亚太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会在深港两地的艺术市场颇为活跃,仅在去年就举行了10多场拍卖会。在昨日曝光的录音事件中,该基金会执行主席多次提及敏感的舆论话题,意图打压中国的某位年轻作家。
这与基金会官网所述“促进跨文化平等对话”形成微妙反差。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会拍卖会拍品中的许多当代艺术作品均在短期内以匿名委托形式进入二级市场。】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稍微好一些——《慈善光环下的认知错位》
【……此次事件暴露出涉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监管盲区。涉事基金会申报的是“艺术品交流鉴赏”项目,实际却是一场拍卖会,并且涉及的资金高达百万。
专家建议建立文化交流“黑名单”,对涉及舆论引导、舆情研究等敏感领域的境外资金实施穿透式监管,防止慈善外衣沦为伪装的迷彩服。】
只有一份《法制报》说话没有那么隐晦——《涉外NGO合规性再敲警钟》
【某境外基金会未依法备案的拍卖业务引发关注。其官网展示的“亚太文化艺术桥梁计划”中,87%合作伙伴涉及舆情调查和舆论公关。法律界人士指出,录音中“要让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表述,可能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
每篇报道都很简短,而且都塞在版面的角落里,毫不起眼。
张潮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放在心上,把报纸一叠,就打开电脑,看看论坛里有没有讨论的。
结果是……一片空白。
别说“热度”了,就连一张照片和一段文字描述都看不见。
张潮有些郁闷,从屋里拿了球,就准备去运动场上发泄一下。
就在这时候,手机响了。拿起来一看,竟然是王蒙——这老头已经挺长时间没有和自己联系了,不过每次他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