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生产瓶颈(4 / 5)
的观点。
这也就造成了,棉花到了关中就一定会是一种奢侈的物件,甚至近两年来一直都会是这样。
而棉花制成布匹或者冬衣,这又是一项成本。
如果说郭骆驼在西域种的棉花或许不值一文,但大批量地运送到关中之后,价值就能翻几倍。
看完了账目,李承乾打开这里的库房,入眼的是一仓库的棉麻布,这种用麻与棉交织而成的布匹,手感更细软一些。
看着账册上的数目,李承乾吩咐道:“拿出一半的棉麻布送去朝中,夏收之后赐给朝中五品及以上的官吏,人手一批。”
去年送来的棉花都已快消耗光,接下来的半年纺织作坊就要停工。
咸阳县的纺织作坊就是一个试验地,实验人们对纺车运用以及分工体系下,计件计量的工作模式是否好用。
李承乾让上官仪将这里的账册都带上,又道:“弘文馆回去之后,梳理这半年来咸阳县的生产秩序,以及产量与乡民生产相关的情况,之后写一个奏疏,送到中书省。”
上官仪行礼道:“臣领命。”
殿下所言的本就是弘文馆的本职工作。
李承乾又道:“弘文馆现在有多少人?”
“回殿下,五品及以上包括下官有学士一共二十六人,还有校书,行书,典书各六人,还有笔匠,纸匠各三人。”
弘文馆是门下省的官职,李承乾道:“今年科举及第的名单已揭榜,朝中又会来许多新官吏,入秋之后你入门下省,掌侍左右,弘文馆的事你继续身兼着。”
“臣领命。”
李承乾笑道:“你是个办事勤恳的人。”
见太子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肩膀,上官仪低头躬身作揖。
李承乾走到田地边揣着手,望着远处的田野,乡民一家数口人聚在田地中,坐在麦秆堆上吃着饭食。
这种景象看着很喜人,也令人觉得愉快。
“今年科举及第有三百一十二人,有人说关中冗官太多了。”
“回殿下坊间确实有这等传闻。”
听上官仪答话,李承乾侧目看去见到皇叔正在与几条狗对峙,不得不说皇叔的中年生活,也算是别样多彩的。
见太子叹息,上官仪神色一紧张连忙道:“坊间非议的人,多不在朝中为官。”
李承乾的叹息自然不是因这种事,朝堂虽然忙,但朝堂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可以给些闲散的文职留着科举及第的官吏,可以帮着做一些递交文书,编写文书的工作。
这样的人手是现在最紧缺的,贞观十三年了,如今前所未有地忙碌。
忙着为关中建设,忙着查问各县,忙着编撰书籍,还忙着整理案牍与账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