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百九十七章 皇帝的班底

第四百九十七章 皇帝的班底(2 / 5)

 许敬宗又冷不丁回头看了看杜正伦,心说这人究竟要跟到什么时候。

  近来朝中的种种变动,在外人看来,就算是陛下不想提及新政,人们都会怀疑,陛下就是想要制定新政。

  陛下登基十年,就将贞观年间的朝堂格局改得面目全非。

  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只是朝中变动,又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

  足可见,陛下在施行新政时的谨慎。

  脚踏实地嘛,当年关中就是沉淀了十年才厚积薄发,现在更要脚踏实地来。

  乾庆十年,十月,今天的早朝还在进行,朝中又颁布了政令,朱雀门的禁军将朝中政令贴在了城墙上。

  朝中再一次调整了田赋,减少了十亩以下人家的田赋,提高了十亩以上的田赋,并且除却辽东,河北,河西走廊,其余各地但凡拥有百亩以上的勋贵人家一律加增田赋,加增到了五成。

  这份政令不影响河北与辽东,在辽东,河北……谁家没有个几百上千亩田。

  这也是第一次,田赋按照地区调整。

  各地的田赋不再是一棒打死,而是第一次按照田产多寡开始收缴,准确的来说这不是田赋,而是一种精确到各家各户的资产赋税。

  从此就再也没有以人口为主的田赋,你是不是隐户无所谓,勋贵人家也不敢兼并你的田地。

  田赋不按照家中人口来分,与各家有几口人无关,只与田地多少有关。

  换言之,大唐的大户人家越多,皇帝收纳的田赋也就越多,甚至田地得到更密集的均分之后,如今的皇帝可以不收田赋了,只收粮食买卖的市税了。

  如果一户人家拥有一百亩田地,就需要拿出一半的粮食来上缴田赋。

  这种夸张至极的调度,一时间在长安城引起了轩然。

  皇帝是想让当年兼并土地的人家,将田地重新吐出来。

  生产是一笔很复杂的账,如果雇佣的人手不足以覆盖粮食带来的收益,不如将地荒着不种,宁可不种也不亏钱。

  这是大户人家在季节好时,都会选择的方式。

  当遇到灾难,大户人家在用粮食换田地。

  长安城内,已有小户人家与大户人家开始争执,贫农永远是大多数,皇帝也站在这大多数的一方。

  谁掌握了资源分配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当资源开始固定,并且无法动摇时,当田地的分配到了瓶颈,并且皇帝无法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再均分资源时。

  赋税就是皇帝最强大的武器。

  对李承乾来说摆平这个问题很简单,转移矛盾嘛,这种手段屡试不爽,如果有人不服赋税而造反那就更好了。

  当权力集中在自身,并且只要站队大多数,这天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