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七十章 志不在此的人

第五百七十章 志不在此的人(2 / 5)

老夫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过问朝中的事,朝中的事又与老夫何干。”

  “可是……”张九龄疑惑道:“可是老先生又怎知往年科举试题?”

  每年的科举试题,李承乾都有参与,甚至是增减过试题。

  李承乾思量了片刻,找了个借口就解释道:“你看看那些从骊山路过的年轻人,老夫时常与他们谈话,能够听到只言片语。”

  “老先生曾在朝中任职吗?”

  言罢,张九龄注意对方没有回话,他又道:“小子冒昧一问。”

  李承乾稍稍摇头,又道:“是的,当初在长安城任职。”

  一老一少开始了攀谈起来,当年史书上的唐朝名相就坐在身边,而且还处在少年时期。

  张九龄又问起了关于治理民风相关的事,就比如说现在的人们的确是越来越富裕了,但是如何让人们继续保持戒奢以俭。

  已富裕起来的人的确很难再回到贞观初期那个十分匮乏的时期,既然关中越来越富裕,关中与洛阳也已成了中原最富裕的两个地方。

  总不能让关中与洛阳拥有巨量的财富,而让人们依旧过着贞观初期的生活。

  张九龄的问题,正是如今人们生活矛盾的所在,很难想象一个刚到关中不过两月的人,就可以挑刺到这种地步。

  如果放在朝中,张九龄这个莫名的问题,多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财富多寡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无关,即便是有一个家产万贯的人,他要节俭的活着,外人管得着吗?

  当然管不着了。

  张九龄当然是希望人们依旧即便是在富裕时期,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

  李承乾有十足的耐心,自从告老之后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浪费。

  从树立榜样开始讲,讲的这些都是说一些正面影响,比如说勤俭持家的人,或者是乐于助人的榜样,又或者说在唐人的众多故事中,需要这些榜样作为人们的精神向往。

  再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节俭对关中来说是必需的,相较于贞观初期,人口凋零。

  可是相较于现在,关中成了一个典型的,人口**却资源匮乏的地带,现实情况就是不论是水源,煤矿,乃至于土壤与布料,粮食,乃至土地都是紧缺的。

  所以关中即便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关中也有三百万的人口,在这种现状下,关中的粮食,水源,还有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都要维持微妙平衡。

  为此,关中人不得不十分节俭的活着,甚至接雨水,存水,建设水窖都是从贞观初期保留下来的生活观念,延续到了现在。

  言罢,李承乾解释道:“这就是现状,人口基数与物质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