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2 / 5)

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

  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

  南方的文风鼎盛,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那吏员非常激动。

  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县尊去城西的庄园,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

  当年朝廷收复辽东,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

  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大豆就不说了,重点是水稻。

  推广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

  如果是两季稻,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产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

  但在这个年代,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

  这里所谓的杂交稻,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

  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靠自然杂交。

  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继续种植,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

  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

  此法效率自然很低,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

  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直到数百年后,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

  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

  至于口感什么的,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

  只是……怎么说呢,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

  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需要在室内育苗,成本非常高。

  即便如此,南方的稻种在这里也很难正常存活。

  高昂的成本,让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