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38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

第338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4 / 6)

年轻一辈的儒生。

  年龄稍微大一点,经历过当年方孝孺嘴炮洗礼的老人们。

  都只是躲在后面喊喊口号,没有几个真正愿意往前冲的。

  只是方孝孺根本就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从辽东回来先去朝廷复命,然后就去了陈景恪家里,说是要交流学问。

  给那些儒生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去陈景恪家门口闹事儿啊。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针对方孝孺。

  找不到你本人,还不能去你的书院?

  把你书院大门上的匾额摘了,看你能不能沉得住气。

  然后他们就发现,这个匾额还摘不得。

  因为那踏酿的是老朱的亲自题字。

  老朱的凶名自不用多说,现在别说摘匾额,连找书院麻烦都不敢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也只能在口头上对方孝孺进行打击。

  很多人开始写文章进行指指点点,比如把他之前的文章拿出来进行批判。

  还有就是《辽东书》,也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

  这种道德败坏的人,怎么配写史书?

  作为一部正史,朝廷自然是很重视《辽东书》的。

  毕竟,这是华夏大融合的一次尝试,其经验对朝廷非常的重要。

  如果这一次能成功,那以后大可以用相似的手法,来为大融合创造理论基础。

  正因为重视,朝廷更不希望这部书出问题。

  为了防止里面有什么违禁的内容,必须要让人进行全方位审核。

  这个工作自然落在了翰林院的头上。

  而翰林院最多的就是儒生。

  他们可不管朝廷的什么计划,对这部史书展开了全方位批判。

  什么史料不详,什么杜撰内容过多……最大的问题还是主体思想上。

  史书的发展经历过几个阶段。

  首先是先秦时期,那时候的史官是世袭的,记载内容的真实与否关系着家族荣耀。

  要是哪个史官敢胡编乱造,会被整个圈子鄙视,国君也不会用你。

  子子孙孙都会背负骂名。

  所以,当时的史官记史的标准是真实,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非万不得已,不会选择胡编乱造。

  最著名的莫过于齐国的太史兄弟了,为了一句‘崔杼弑其君’先后赴死。

  维护了史官的尊严,同时也维护了家族的荣耀。

  等到秦朝大一统之后,史官这个群体被废,史书的编写就变得很私人了。

  《史记》、《汉书》都是私人编写,里面难免掺杂了大量的个人喜好。

  《史记》是个人特色最鲜明的一部史书。

  《汉书》也是私人编写,只是‘主旋律’的气息就比较浓烈了。

  但直到这会儿,史书的编写标准依然是尽量符合真实。

  后来朝廷也渐渐注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