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61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361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 / 5)

改往日的大字,新字模只有黄豆般大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节约纸张。

  要是还用以前的大字体,纸张的用量将会增加数倍,成本将会高到影响报纸发行的程度。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实现他的计划,这套字模的数量高达四十万个之多。

  为此,工部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依然需要数月时间才行。

  不过陈景恪并不着急,先让方孝孺和理学斗一斗再说。

  况且,解缙还没回来呢,急也急不来。

  至于朱标说的金属字模着墨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油墨这玩意儿,没别的特点,就着墨能力强。

  简直就是为金属字模设计的。

  而且,油墨这玩意儿还不是陈景恪发明的。

  事实上以油入墨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只是作为粘稠剂存在,添加的较少。

  民间早就有人尝试过,多加点油会是什么效果。

  然后发现,成本变高了,使用还更加不方便。

  首先就是研磨更加麻烦,其次就是书写效果不佳。

  用毛笔在纸上写字,尤其是在宣纸上书写作画,烟墨的效果完爆油墨。

  所以,油墨这玩意儿就被搁置了。

  在印刷术方面,活字印刷术地位很尴尬,技术上确实是领先的,但不实用。

  主要是字模太难搞了,动辄就要十万几十万个。

  就算用铁模成本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起的。

  而且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还不如雕版一体形成质量高。

  所以,虽然有了活字印刷术,但这玩意儿始终没能得到推广。

  一直到明朝中晚期,随着大量贵重金属流入,民间才开始有豪商制作金属字模。

  油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陈景恪办报纸搞活字印刷,在技术方面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也没必要从前世搞什么黑科技。

  把现有的技术整合一下就可以了。

  麻烦的反而是那几十万铜字模,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钱啊。

  不过还好,现在大明的经济状况非常良好。

  海外贸易,一船船商品换回一船船的贵金属。

  很多贵金属,被喜欢藏钱的富豪们挖坑埋了起来。

  但也有很多被拿到金钞局,兑换成了宝钞进行流通。

  这部分贵金属最后都会进入国库。

  除了贸易,还有从日本、南洋等地开采的贵金属,也是数不胜数。

  也基本都被堆积在了国库。

  可以说,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

  只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才没有将这些钱释放出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提议搞四十万个铜字模,才没有引起反对。

  朝廷钱多的花不完,造字模印书也算是废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