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

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2 / 5)

  如此几年下来,成果还是不错的,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

  产量最高的一种,种在黑土地上,精细化照顾,可达到亩产四百斤。

  普通种植,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

  (明清时期,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是古代巅峰。)

  比起南方的水稻,这个产量都算是偏高了。

  不过南方最少一年两熟,而东北只能一年一熟,算总产量依然是不如南方。

  但对于东北本地来说,这个产量完全足够了。

  现在他们要做的,是从这几个稻种中,筛选出性状最稳定的。

  “到那个时候,咱们这苦寒之地,就能变成粮仓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允恭非常兴奋。

  在辽东生活了这么久,他太清楚这里不稳定的原因了。

  不是因为部族众多,也不是因为苦寒,而是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

  这里部族多,但实力弱,真打起来不是大明的对手。

  他们的优势就是拖,将大明的后勤拖垮。

  只要大明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据点,这些部族掀不起风浪。

  至于苦寒?

  东北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还有棉花,足够百姓有一套冬衣。

  且东北最不缺的就是林业资源,足够百姓的火炕燃烧一整个冬天。

  真要说过冬,北方的舒适是南方人想象不到的。

  当然了,前提是要有火炕之类的取暖设备。

  当年渤海国和高句丽,都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秩序,难道汉人就不行了吗?

  可以说,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阻碍。

  真正阻碍汉人在这里生存,建立稳定秩序的,是缺少一种适应当地又高产的粮食作物。

  解决了这一点,就可以迁徙汉人百姓,可以建立村镇城池。

  有了这些据点,就可以慢慢开发周边,同化本地的部族。

  没有人喜欢朝不保夕的生活,靠种地就能填饱肚子,没有哪个部族愿意流浪。

  大明给他们划分土地,提供农具种子,还有几个部族愿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

  只要他们固定下来,就有了同化他们的条件。

  可以说,想要实现对辽东的有效统治,单纯靠武力是无法做到的。

  粮食才是首要问题。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徐允恭才更加的佩服陈景恪。

  刚打下辽东,别人还沉浸在欢喜之中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布局研究稻种。

  当初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准确说是所有人都不以为然。

  就连徐允恭自己,都觉得毫无意义。

  大明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人手,怎么能把宝贵资源浪费在这里呢。

  是陈景恪一力坚持,才把这个项目推行了下来。

  现在,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决定是多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