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知音难得(2 / 6)
期《中国读书报》,张卫国塞给他的是评论版面。张潮只看黑压压的一大篇文字,才发现整个版面都被一篇文章占据了。
张潮这才清醒一点,重视起来。要知道这份报纸是出版署、《光铭日报》和出版协会共同主办的,规格极高,很少有作者能让自己的文章占据一个版面。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名叫做“石岸”的批评家,用一篇很长的评论,回应了张潮的自我批评,文章的标题就是——
《以“漫长的90年代”为起点,审视“80后”的代际视角——以张潮作品为例》
“标题就不简单啊!”张潮内心最后一点怠慢也被抛到脑后了,拿着报纸,下了床,坐到书桌前,认真地看了起来。
这篇首先就文章敏锐地指出,“80后”的世界观成型于90年代,而90年代又堪称中国现代化历史上转变最激烈、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其影响甚至一直延伸到今天,所以可以称为“漫长的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终结、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历史终结”的喧嚣声从知识分子口中屡屡被陈述。我们高声宣布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并热切地想要“告别革命”,拥抱“人文精神”。……】
看了这个开头,张潮就很喜欢。看来这个作者要从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观照特定时代作家的创作,注定了文章的格局不会太狭小。
这也和张潮自己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多从时代环境、人群文化等角度进行解读,而不是纠结于文字的细枝末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潮接着往下看——
【“80后”首先是一个文学史概念,它最初因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芽》杂志社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而浮出水面。大赛中涌现出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写作群体,韩涵和小四为其代表。……】
【但张潮的出现,迅速击溃并取代了之前的青年文学偶像们,以近乎席卷的姿态,完成了对其他所有“80后”作家的超越。用他来定义“80后”也许不准确;但毫无疑问,绕开他更会变成一纸空谈。……】
看到这里,张潮有些皱眉了,他一向不喜欢“80后”作家这个词,也比较抗拒批评界把自己列入其中。难道这个“石岸”是虎头蛇尾,也要落入其他评论家的窠臼当中。
张潮按捺住心中的迟疑,继续往下读——
【我们要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张潮以孤狼姿态,对抗并扭转了中西方强势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对中国“80后”作家的媒体形象塑造。……】
【“80后”之所以成为一个确定的代际名词,与2004年初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