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知音难得(3 / 6)
时代周刊》亚洲版的报道密切相关。这篇报道以“80后”命名村树、韩涵等人,并附带贴上叛逆、另类的标签,使其和全球掀起的新潮青年文化相衔接,赋予了这群作家象征性的意义,即以“80后”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正在融入西方世界、西方文化。……】
【就当这种文化标签就要逐渐被人群接受的时候,张潮横空出世了。他身上除了年龄和“偏科”以外,没有任何与韩涵、小四相似的特点。他不染发、不纹身、不穿耳钉,也不抨击教育和体制,面对媒体也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稳定。甚至围绕他的大部分争议,也只出现在文学领域……】
【出人意料的是,张潮这种近乎温驯的形象,反而让他收获了更广阔的读者群和更普遍的额认同。我们发现“80后”并不一定就喜欢叛逆与另类,更多是被媒体驯化。一旦有了更加优质的偶像出现,他们也不吝于奉献自己的热爱。……】
【张潮在《消失的爱人》的创作和与方老师等人的纷争上,表现出了对抗西方主流媒体形象塑造的意识。他对美国并没有上一代作家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的态度,而是保持在一个恰当的距离上进行观察、审视,甚至嘲弄。……】
【在其他“80后”作家普遍被“全球化”的时候,张潮却展现了一种“我不就山、山来就我”的自信。而不可思议的是,他做到了。无论是美国书商,还是美国的左翼文化界,对张潮可谓“趋之若鹜”。因为有张潮,中国的“80后”才能称之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全球化”文化标签。……】
这部分评价倒是中规中矩,主要是肯定了张潮在“80后”作家当中展现出的不同姿态的正面价值,尤其是对抗美国媒体话语霸权、保持独立性方面的贡献。
不过最让张潮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张潮“标签”化,似乎真的就是把“80”后当成一个年代或者年龄概念进行陈述,这样让张潮舒服了一点,可以继续往下看——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张潮的成功是完全根植于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他极其善于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他的许多底气,都来源于他那惊人的销量和版税。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与在他之前“呼风唤雨”的韩涵、小四,颇有相似之处。……】
【这种基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成长起来的“80后”写作群体,因其诞生和成长的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活条件乃至政治条件等,全都迥异于此前的所有各代作家,所以,他们的出现真正标志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实质性“换代”。这种“换代”不是以往那种渐进式的替换,而是划出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