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66章 知音难得

第266章 知音难得(4 / 6)

尽管张潮一再抗拒自己身上“80后”的标签,但是事实就是,没有哪一代作家,会与前代作家进行如此激烈的切割甚至对立。我们发现很难找到哪个70后作家在创作姿态上,拥有与“80后”相似的特质,哪怕是“李寻欢”“安妮宝贝”等成名于网络的70后作家也是如此。……】

  【伴随着中国崛起而普遍涌现出的新的民族情感和政治觉悟,正潜移默化地更新着时代精神。……】

  看到这里,张潮完全讶然了。他发现作者“石岸”在抛弃了将“80后”作家标签化的评论惯性后,竟然真的从自己、韩涵、小四等人身上,提炼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共同要素。

  张潮也不得不承认,“石岸”的这种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自己的很多行动逻辑,其实是建立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确实和当年热爱大放厥词的韩涵或者喜欢迎合媒体的小四,都有着神似之处。

  这份洞察力,让张潮真正重视起这份评论来——

  【可以说,“80后”是90年代之子,而且未来也只能是90年代之子。因为“80后”在“漫长的90年代”度过了他们的少年和青春时代,走向成年。这个时代塑造了他们基本的情感结构和历史记忆,唯其如此,“漫长的90年代”构成“80后”直接的历史起源。……】

  【张潮的作品同样如此。从《少年的巴比伦》开始,到《刑警荣耀》为之,张潮在其严肃文学作品当中,就在反复构建和叙述他的“90年代”情结。这也形成了张潮作品共同的精神内核:带着焦虑的迷惘,对抗潮流的无力,回溯历史的纠结……】

  【这种情结既塑造了他,也束缚了他。张潮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表达了对自身创作状态和过往作品的质疑。这种质疑,恰恰来自于他对塑造自己精神世界的“漫长的90年代”的反思与动摇,也表现出了人生经验的缺失,对他锚定自己创作基石的困惑。……】

  张潮点了点头,“石岸”这部分批评,并不是对自己演讲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新的阐发。

  他的自我反省虽然尽量把自我抽离出来,从客观视角审视自己了,和“石岸”的真·客观视角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

  这就是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它能发掘出作家自己无法通过内省来观照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即使带有揣测成分,但是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坐标。

  张潮此时已经完全“信任”这个评论家了,剩下的文章一鼓作气地读完了——

  【“80后”已无法同父辈们一样经验性地追溯80年代,也难以直观地将80年代以来持续激荡的革命与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