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80章 张潮卖的不是书……

第380章 张潮卖的不是书……(3 / 5)

么样的小说,刚刚我已经讲的差不多——孩子们,你们先下去休息吧。”

  梁细妹带着其他小孩向所有人一鞠躬,然后依次走了下去。

  张潮目送他们离开,才转头道:“好了,现在是媒体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

  顾琳几乎是第一时间把身子伸展起来,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张潮也注意到了她,便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她。

  顾琳欣喜若狂,但想起师父的告诫,又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用尽量冷静的话语问道:“张潮老师,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顾琳,我想问的是——《原乡》将科幻与乡土主题结合,这种反差令人耳目一新。

  请问您是如何想到用科幻去解构「故乡」这一传统命题的?”

  这个问题很常规,张潮轻松地道:“在我的概念里「故乡」不是凝固的地理坐标,而是是流动的、动态的精神世界,就像什雷村的孩子和燕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两者看似遥远,实则都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对根源的坚守。

  科幻的‘未来性’恰恰能放大这种时空交错的矛盾感,让读者看到福海的移民如何在记忆的裂变中重构精神原乡的过程。”

  顾琳还想再问,却被杨卫华拽了一下,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了下来。

  杨卫华指了指其他虎视眈眈的记者,笑道:“你再问,也不怕别人吃了你?”

  顾琳这时候才有些心虚地问道:“师父,我刚刚的问题,问得合格吗?”

  杨卫华不置可否,而是道:“你仔细听别人怎么问的。”

  这时另外一个记者的提问已经进入正题了:“……这次你没有采取常规的新书发布流程,坚持让这些贵州山区的孩子成为发布会主角,是否在刻意制造‘苦难营销’?

  或者您认为这种情感绑架能持续拉动销量吗?”

  顾琳听完以后不禁咋舌,看向自己的师父,杨卫华摆摆手,让她先别说话,听张潮怎么回应。

  张潮道:“如果苦难需要‘制造’,那恰恰说明我们的创作早已背离了真实。这些孩子不是道具,他们的故事本身就契合了《原乡》的精神。

  可以说,如果没有在什雷村的经历,我也不会对华人移民以及唐人街的历史有那么深的感触。作家陈村有一个很有趣的短篇小说,叫《给儿子》,以父亲的口吻引导‘未来的儿子’去自己曾经插队过的农村参与劳动、体验生活。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我当初之所以要去什雷村,而不是自己熟悉的故乡,就是想用距离和陌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