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77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

第477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2 / 6)

精华,形成了道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

  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在学术思想上,一度落于下风。

  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争锋,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后,陈景恪又具体分析了,佛教文化从哪些方面,对华夏思想造成了冲击。

  比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

  佛教的这种思想,包含着一种非常宏大的终极人文关怀。

  作为统治一个族群,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时的儒家在搞什么?亲亲相杀。

  所谓亲亲相杀,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确定人和人的关系。

  我不从整个人类层面去看待亲疏远近,而是从血统、亲缘这个小圈子去看待。

  这与佛教的那种,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儒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文化的总结。

  孔子认为,贵族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教养。

  贵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

  那么教育的模板是什么?

  就是西周形成的贵族文化。

  孔子将其汇总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后广收弟子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天下人,让所有人都成为‘贵族’。

  所以孟子有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但是,儒家也同样没有否认阶级的存在。

  相反,它还特意强调了阶级属性和阶级特权。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种对阶级的强调,在面对佛教‘众生平等’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道家就处之泰然。

  因为道家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而且这一类的思想,还经过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在面对佛教冲击的时候,道家将先贤现成的思想拿出来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众生平等’理论。

  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但儒家并没有真的固步自封,他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

  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论,只可惜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等到韩愈、柳宗元时期,儒家终于摸到了窍门,开始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完善自己的思想。

  到宋朝时期,张载张横渠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

  他的‘民胞物与’思想,让儒家拥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